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 科技云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在刚刚结束的双十一活动中,AI硬件迎来了一次爆发式的销量增长,其中AR眼镜的销量增长超200%,成为AI硬件中颇受关注的品类。虽然AR眼镜并非什么新品类,但是在AI的加持下,似乎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AR眼镜AI化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共识,许多厂商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自己的AI AR眼镜,希望可以赶在竞争对手的产品发布前上市不过,这次他们要面对不只是老对手,还有一些新的「敌人」正在赶往战场,对于这个有望成为AI硬件核心的市场,巨头们显然不打算轻易放弃。

巨头蠢蠢欲动,AI眼镜爆发在即

不过,今天我还是主要想和大家聊聊AI+AR眼镜,毕竟那种戴着眼镜,挥手之间眼前就映照出各种信息,然后通过手势和语音就能完成各种操作的“科幻”场景,一直都是我心心念念的未来。

AI+AR的概念有多火?用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就可以形容:小米苹果谷歌、Meta都被曝光有对应的产品正在计划or研发中,最快的产品计划进度已经接近量产阶段,可能会在明年就上市。此外,有意该项目并且正在评估的品牌则有: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都将目光望向这边。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图源:快科技

以上都是未来即将发布的AI眼镜的厂商,而在一众新入场厂商之中,百度无疑是动作最快的,在前段时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正式发布小度AI眼镜。不过小度AI眼镜并没有加入AR功能,而是一个以麦克风、摄像头和扬声器组成的智能眼镜产品,舍弃显示模块来换取更轻量化的机身和更长的续航

实际上,目前的AI眼镜正在逐渐形成两个阵营,一类是如小度AI眼镜,以语音交互模式为主,另一类则是加入AR显示功能,支持图像、语音两种交互模式。在我看来,两者并没有谁优谁劣,只是产品定位、功能分类有所不同,也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对应的产品。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图源:Rokid

比如刚刚发布的Rokid Glasses,其核心功能均围绕AI大模型构建,并且利用光波导技术构建了AR显示系统。通过这套显示系统,Rokid Glasses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文字信息,比如翻译文本、物体信息标记等,同时也支持实时的导航方向显示。

而且,在实现以上功能的同时Rokid Glasses的重量仅有49克,日常续航时间可以达到4小时且支持快速充电,10分钟即可充至90%,20分钟充满,附带的眼镜收纳盒可以提供十次充电支持。可以说,至少在日常使用中,这款AR眼镜的续航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这也是Rokid Glasses这类光波导AR眼镜的最大优势,光波导模组的重量、大小、功耗都明显优于Micro-LED模组,所以即使只是小容量的电池也可以提供超长的续航。不仅如此,光波导模组的亮度可以轻松达到1000尼特,使其无需遮光设计就能直接在阳光下使用,进一步减轻机身设计。

所以,大多数AI+AR眼镜基本以光波导类型为主,因为只有这项技术才更符合AI眼镜的使用需求:移动、无感且易用。相信用过传统AR眼镜的朋友肯定都能够理解,不管是为了保证显示效果而设计的遮光罩,还是无法调整的大尺寸显示窗口,都会明显干扰你与旁人的交流,戴着传统AR眼镜和别人聊天实在不是什么好的主意。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图源:Rokid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小米、雷鸟、Meta和谷歌的AI眼镜项目都采用Rokid Glasses或小度AI眼镜的形式,并没有什么厂商试图在传统AR眼镜的基础上设计一款AI眼镜。

以小米为例,据称新一代AI眼镜将会采用与Meta Ray-ban一样的设计,功能参数与小度AI眼镜非常接近。作为全球最热销的AI眼镜之一,Meta Ray-ban的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00万台,已然可以证明用户对此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传统AR眼镜。

有意思的是,Meta目前曝光的下一代AI眼镜原型「Orion」,也预计将增加AR显示模块。虽然尚不清楚采用哪种AR显示模块,但是考虑到提供「在现实世界中叠加2D和3D内容」的描述,雷科技认为最大的可能还是光波导技术,就是不知道Meta会选择单色路线还是全彩路线。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图源:Meta

同样的,谷歌目前在演示宣传片中泄露的AI眼镜也具备AR显示功能,而且即使只有短暂的数秒镜头,也可以看到其与Rokid Glasses采用近乎一样的设计思路与功能设计。此外,苹果也在内部征集意见,筹备着下一代XR产品,不过目前并没有太多的信息透露,不过可以预见地说,光波导+AI已然成为下一代AR眼镜的核心配置

随着AI眼镜在全球范围内的火爆,原本已经在空间显示领域有着一定积累的厂商,都在加快推进AI+AR眼镜的项目进度。而并未在AR领域涉猎太多的厂商,比如小米等则相对谨慎一些,大多采用非AR方案,相对来说在售价上会具有一定的优势,更有利于初期普及与用户习惯培养。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在明年将会看到大批AI+AR眼镜上市或曝光,也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

AR厂商为何集体拥抱眼镜大厂?

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除了AI之外,许多新出的AR眼镜或AI眼镜,似乎都找上了眼镜大厂进行联名或者合作。比如博士眼镜就与星纪魅族雷鸟创新、界环、Rokid、华为等品牌展开合作,为各品牌提供专业的配镜服务,而且博士眼镜也对外宣布,其与雷鸟创新合作的首款AI眼镜,最快将于年底上市。

除了博士眼镜之外,宝岛、宝视达、BOLON、雅视、Gentle Monster、LOHO、依视路等多家知名眼镜品牌都已纷纷入局,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这场科技巨头的AI盛宴中。实话说,在此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AI与传统眼镜厂商的交集会来得如此之快、又如此的突然。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图源:博士眼镜

科技巨头们带上传统厂商一起入局,图的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服务和设计,科技巨头们不缺技术和研发团队,却很缺服务门店和眼镜设计团队。AR眼镜难以普及,除了生态尚不完善外,多数潜在消费群体完全没有被挖掘出来也是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AR眼镜其实都存在体验店难找、近视群体购买体验差等问题,即使如雷鸟等品牌推出了配套的验光和配镜服务,整个流程也需要花上几天甚至一周来解决,无形中就让不少近视用户望而却步。

即使是雷科技所在的广州,作为毗邻深圳的一线城市,实际上也很少能够看到有AR眼镜体验的实体店。可以说,在所有打算涉猎AI和AR眼镜行业的品牌里,只有小米、苹果等传统的消费电子巨头,才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把新产品铺货到多数线下地区,并且提供一定的体验服务。

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也缺少专业的验光师和配镜服务,依然需要与传统眼镜品牌合作来解决“最后一个麻烦”。至于那些没有庞大线下网络的品牌,从零开始搭建线下网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品牌眼镜店无疑就成为最佳选择,不仅可以设置柜台展示产品并提供体验,而且还可以直接为近视用户提供现场配镜服务。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图源:星纪魅族

而在传统眼镜品牌看来,AI和AR眼镜业务也是他们的新机会,有望填补逐渐式微的线下营收。近年来,随着在线配镜服务的完善和兴起,依靠价格优势直接冲击着线下眼镜店的营收,也在迫使传统眼镜品牌寻求新的客源增长点,以弥补传统眼镜的客源损失。

除了可以利用眼镜品牌的庞大线下销售体系外,眼镜品牌的设计经验也是AR品牌的「刚需」,虽然看起来就是两个镜腿加个眼镜框,但是如何让眼镜佩戴起来更舒服、外观更容易被普通用户接受却是一个大难题。

此时,拥有深厚的眼镜设计经验的传统眼镜品牌,无疑是产品设计团队的最佳助力,不管是想要更时尚、还是更轻便,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传统眼镜品牌都有丰富的积累去应对用户需求,让用户从外观上就更容易去接受这类新产品。

作为一个用过不少AR眼镜的数码产品爱好者,我对AR眼镜其实一直有着不错的印象,比如在出差时作为随身荧幕使用,在飞机那并不宽敞的经济舱座位上,体验远超平板电脑。周末没事干时,拿上露营设备跑到公园的阴凉处椅子一摆、保温杯一搁,也能在享受户外的同时不受打扰的看看电影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平常不戴眼镜的人,AR眼镜的佩戴体验多数时候都算不上舒服,如果想让用户佩戴一整天,那么人因设计就是重中之重,而在这一点上,智能眼镜厂商还有很多东西要与传统眼镜厂商学习。

智能眼镜的「临门一脚」将由谁来踢?

虽然AI大模型让AR眼镜有望摆脱娱乐工具的身份,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很多人其实仍然抱有疑问:我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无可替代的体验。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AI+AR的优势是什么?解放双手、随身AI助手、更即时的信息提示。简而言之:更方便、更无感,不用时刻拿着手机并点亮屏幕看提示,你就可以从AR眼镜里获得必要的信息,而且丝毫不影响你与他人交谈或是驾驶交通工具。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图源:Rokid

或许我们不该将AR眼镜视做手机或是其他终端的完全替代品,而是一个便携的「手机分身」,它有着手机的部分功能,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并不会完全取代手机,也没有那个必要。

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是:怎样的杀手级应用才能让XR设备彻底爆发?现在看来,至少在AR眼镜上,「AI+光波导」就是这个杀手级「应用」。它并非某个特定的App或功能,而是将大家最常用的手机功能,「移植」到AR眼镜上,并利用AI的多模态能力,构建一个更加立体、主动的互动机制。

比如说用手机导航,需要时刻关注语音提示,或是看屏幕上的导航路线图。而在AR眼镜中,AI可以结合地图、街景和前置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准确定位使用者的位置,在眼镜里直接标注出前进方向,功能是一样的,但是便利性和体验却得到了提升。

诸如此类的体验提升,最终组合在一起就足以让AI AR眼镜积累起初代用户,而厂商们所要做的,或许就是让眼镜的续航变得更长、佩戴更舒适、显示效果更好,以及更便宜。

事实上,目前的单色光波导模块成本已经明显下降,两千多元的价格对于数码爱好者来说,并非不能接受,但是想要继续下潜,那么最好是将价格降到千元出头,而这就需要整个供应链的技术迭代与合作才能完成。

好消息是,参考过去两年光波导AR眼镜的降价趋势,在2025或者2026,我们就有望获得千元级别的全功能单色光波导AI眼镜了。不过,我更关注的还是全彩光波导AR眼镜完全体,目前雷鸟创新和星纪魅族都推出了相关产品,但是价格均超过5000元(星纪魅族的更是高达9999元)。

至少,AR眼镜已经走到了成功的门前,接下来想要攻破用户的「大门」,必须靠整个行业的协作,让AR眼镜逐渐接过部分手机的职能,最终成为手机的「标配周边」。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凤凰网-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