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 科技云

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作者 | Xin Ling

编辑 | 郑玄

近日外媒传出消息,Meta 计划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 EssilorLuxottica 约 5% 的股份,后者是价值 880 亿欧元的欧洲眼镜巨头。

你可能不认识 EssilorLuxottica,但是一定听说过它旗下的品牌雷朋眼镜(Ray-Ban)。Meta 与雷朋合作开发了两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和「Ray-Ban Meta」,后者,据外媒第三方估计,已经售出了 100 多万台。在 Meta 上一次电话财报会议中,扎克伯格提到多个款式已经售罄。

亮眼的销售成绩说明了大众对「Ray-Ban Meta」的喜爱,也似乎指明了智能眼镜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 AI 大模型等最新技术的加持下,科技公司提供技术能力,把硬件打造与销售工作还给已经成功的硬件品牌公司。

当然,这么想的不止 Meta 一家。

据外媒报道,谷歌也在与 EssilorLuxottica 的领导层接洽,商讨将其 Gemini AI 助手纳入未来的智能眼镜中。此举可能会将 Meta 排除在备受瞩目的合作之外,但更可能助推扎克伯格加快投资动作。

从 Google 与 Meta 竞争的态势可以看出,两家科技巨头对下一代智能硬件的争夺仍在继续,同时也让人疑惑——难道没有第二家眼镜公司可以合作了吗?EssilorLuxottica 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让两家科技巨头如此放不下?

01

EssilorLuxottica 是谁?

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EssilorLuxottica 由 Essilor 与 Luxottica 合并而来|图片来源:lesechos.fr

EssilorLuxottica 你也许不熟悉,但只要你配过眼镜,就肯定听说过 Essilor,它就是依视路。

EssilorLuxottica 正是由全球最大的镜片制造商法国依视路集团(Essilor)与全球最大的眼镜制造商意大利陆逊梯卡公司(Luxottica)在 2017 年合并而成。

依视路 1972 年诞生于法国,由依视(Essel)和视路(Silor)两个眼镜品牌合并而成,这两家公司分别创立于 1849 年和 1931 年。依视路在与陆逊梯卡合并前,已经把生意扩张到了全球 115 个国家和地区。

1961 年创立于意大利米兰,陆逊梯卡是拥有全球最庞大眼镜零售网络的品牌之一,遍布全球 130 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镜公司。

相较于依视路的光学技术导向,陆逊梯卡更为有名的是其为时尚品牌代理的墨镜生意,代理包括宝格丽、Burberry、Chanel、Dolce&Gabbana、MiuMiu、Prada、Ralph Lauren 等多个知名品牌。与依视路合并前,陆逊梯卡就为其旗下品牌雷朋眼镜在中国市场设立了 70 多间独立专卖店。

据报道,这笔合并交易是由依视路提议的。眼镜行业的零售终端利润率极高,但是眼镜的高利润并不完全掌握在制造商手中,而是经由层层经销商,在中间环节暴涨,最终导致消费者要面对高昂的定价。因此依视路判断,仅向品牌提供镜片已经不够,需要建立自有品牌、直接面向消费者。

依视路没有自营品牌,也没有创建自有品牌的意愿。而陆逊梯卡已有包括雷朋、Revo、Sferoflex 和 Vogue-Eyewear 等 12 个自有品牌。加之陆逊梯卡长期与时尚品牌合作的经验,依视路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时尚基因。

传统眼镜销售渠道繁杂,传统眼镜制造商在市场中的渗透已经足够深入,且旧有模式难以打破。即便是依视路,想在眼镜这一传统行业建立销售渠道与品牌形象,也需要通过并购来实现。更何况与传统行业距离更远的科技公司。

当年被依视路看中的,也是如今 Meta 与 Google 争夺的。

02

Google 与 Meta

为何争夺雷朋?

Google 和 Meta 争夺的,是雷朋已经成熟的销售渠道与品牌价值。

销售渠道方面,据雷朋眼镜官网资料,雷朋在美国的直营店有 257 家,再加上大量非直营的认证商店及优质认证商店也有销售「Ray-Ban Meta」的资格,如此高的门店渗透率让潜在消费者有了更多线下体验的机会。

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雷朋在美国的门店网络|图片来源:雷朋官网截图

至于品牌价值,说起来似乎很虚,实际对消费者有着切实的认知塑造:雷朋眼镜的品牌知名度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雷朋眼镜长久以来在市占率、品牌知名度、用户信誉度等方面的积累,令其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产品定价权,一副雷朋眼镜的基准定价为 199 美元,这就让大众对 199 美元能买到一副什么样的眼镜有了一个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Ray-Ban Meta」定价 299 美元,也就是再加 100 美元,就能享受大模型加持的最新 AI 眼镜,这一定价在用户心理层面就变得更容易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已经成规模的传统品牌开始变得更值钱,成熟品牌已经在线下渠道铺设、品牌知名度、产品形态、消费者心理价位等多个层次触达大众,教育过市场。此时,商家唯一要做的,就是把产品做好,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其它交给市场。

但就是做好产品这一项,也困扰科技巨头们很久了。

自从谷歌在 2012 年发布第一款智能眼镜 Google Glass,十几年来,科技公司始终没有停止对智能眼镜的尝试。

「智能眼镜是 AI 的完美硬件形态」这一观点,创业者和投资人一直都非常爱听。而与创投科技圈内热火朝天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始终兴趣了了。除了极客爱好者们用真金白银体验每一款最新产品,智能眼镜这一产品形态——不管哪一家公司出品——销量都称不上乐观。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如今看来其实很容易理解:科技公司眼里的酷≠消费者眼里的时尚、有用。

过去几年市场上出现的所谓可日常佩戴的智能眼镜,在产品形态方面总有一些槽点,比如过粗的镜腿,镜框是正常镜框 2-3 倍的宽度…… 所有这些都让消费者第一眼看到产生心理负担。

直到 2023 年 9 月,Meta 与雷朋联合发布的第二代联名智能眼镜「Ray-Ban Meta」。

「Ray-Ban Meta」在硬件升级的同时,重量不超过 50 克,佩戴体验轻便、舒适。

此外,「Ray-Ban Meta」在外观设计方面也很成熟,使用的是雷朋历史上最畅销经典款式,推出了三种新颜色的透明镜框,并在 Ray-Ban Remix 平台上提供超过 150 种镜框和镜片组合,大大满足了消费者挑选产品时个性化的需求。

可以看出,在雷朋眼镜的把控下,「Ray-Ban Meta」没有放弃对美观、舒适度的追求,满足了消费者对一款眼镜最基本的要求。毕竟,智能眼镜不仅是高科技产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技术整合,「Ray-Ban Meta」成功地将智能功能融入设计之中,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可以想见,不止是眼镜行业,随着「AI+硬件」重新定义智能产品,在其它硬件品类同样有深度积累的品牌,价值都会趁势凸显出来。我们常常说的品牌的「价值」正在被放大,雷朋或许只是开始,优秀的硬件厂商成为科技公司争夺合作的对象,可能会成为趋势。

03

智能眼镜战争重启

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Google VS Meta

前面我们提到过,Meta 与雷朋合作开发了两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和「Ray-Ban Meta」,两者销量与口碑相差很大。

得益于高通骁龙 AR1 芯片与其内置端侧模型,「Ray-Ban Meta」在多模态交互的响应速度已达到在秒级时间内给出答案;而 Meta 的 Llama 3 AI 模型则为它的识别能力做了最强加持。

相比较而言,「Ray-Ban Stories」的 AI 功能弱很多,实际上,两年之前还没有 AI 大模型,技术进步的速度让人不得不感慨。

还记得 10 年前网友对 Google Glass 的吐槽吗?发热、发烫、反人性的单目聚焦,1500 美金的「天价」……十年前的综合技术水平很难承载硬件设计的需要,对比如今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硬件领域一直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理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性能、尺寸与价格三者很难做到平衡,如果想把其中某两者做到极致,那第三个要素一定无法让人满意。

但是「Ray-Ban Meta」初步平衡了这三点。

「Ray-Ban Meta」在今天取得成功,预示着大模型的出现正在改变智能眼镜的游戏规则。

除了像 AVP、Meta Quest、Magic Leap 这种追求极致的空间显示和人机交互体验的产品,人工智能交互驱动的轻薄时尚的智能眼镜,亦可能像当年的 Apple Watch 一样登上时代舞台,并由于解决了智能眼镜长期户外佩戴的痛点,率先被市场接受。

当然,「Ray-Ban Meta」缺点仍然存在,如使用人群有限,输出仍是线性的,唤醒词和指令有学习成本,存在续航焦虑等等,令其还不具备重度使用的能力。但是最新技术提供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以及它的穿戴舒适性,仍然让其在 AI 方向上想象力大增。

于是,开头新闻提到的 Google 的介入,就不难理解了,毕竟智能眼镜这件事,最初就是 Google 提出来的,绝对称得上是 Google 的心结。今年的 Google I/O 大会上,配合多模态 Project Astra 的发布,Google 推出新款智能眼镜。

事实上,不止 Meta、Google 这两家科技巨头,第二代「Ray-Ban Meta」的热销,带起了新一批业内潜在的智能眼镜团队涌入该赛道,热闹的样子仿佛回到了 VR 在 2016 年的盛景。只是创业公司是否有能力与大公司抗衡,答案值得商榷。

在 AI 硬件的众多产品形态和赛道中,智能眼镜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支,技术的成熟,让其再次成为 AI 硬件中有可能最后获得胜利的一支。

同样是本周消息,EssilorLuxottica 同意以 15 亿美元收购美国街头服饰品牌 Supreme,预计年底完成收购。消息称,EssilorLuxottica 计划与 Meta 合作推出新版本的 Supreme 智能太阳镜,以更好地吸引年轻消费者。

智能眼镜的战争,或许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凤凰网-Meta、Google 争相示好,雷朋眼镜为什么成了香饽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