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我的高考往事 | 科技云

我的高考往事

高考对于每一个参加过的人来说,都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回忆。

我参加高考,是在 2001 年。虽然迄今已经过去了 23 年,但很多细节仍然记忆犹新。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高考往事。

 青少年时代

我的老家是在江西。1983 年,我在江西上饶革命老区的一个农村卫生所出生。

我的爷爷辈是普通农民。我的父亲凭借个人努力,考上铁路技校,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从此有机会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

我父亲一开始在福建永安工作,后来国家搞皖赣线建设,调动到江西景德镇。我们一家人,也就跟着在景德镇定居。

我从记事起,就是在景德镇铁路家属区长大。上学的话,先是铁路幼儿园,然后是铁路小学,再是铁路中学。

我的高考往事

我和我母亲、我外婆

景德镇铁路中学没有高中。所以,中考的时候,我努力考上了当时景德镇市唯一的省重点高中 —— 景德镇一中(猎豹 CEO 傅盛是校友)。

细细回想,高中之前的学习是非常轻松的,远没有现在那么累。我小时候成绩还不错,一般都是班上前几名,加上那时候竞争并不激烈,所以没有什么压力。

高中的前半段,也是比较悠闲的。真正开始紧张起来,是后半段。那时候,每天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拼命刷卷子、讲卷子,非常枯燥,但也很充实。

我在高中冲刺阶段,成绩不算稳定。有时候是班级第二(班上有一个超级学霸,永远是第一),有时候会掉到 10 名之外。那时,我的想法肯定不是考什么清华北大,就打算考个有点名气的大学,然后选个好专业,就心满意足了。

我的高考往事

高考那年的我,穿着湖人的队服

真正高考的时候,我的发挥还是比较稳定的。每个人应该都会记得自己的高考分数,我也记得,是 638 分。

那一年,江西、山西和天津好像是试点,考的是“3+2”。五科,每科 150 分,一共 750 分。其它省份,好像是“3+x”。

具体的单科分数我记太不清楚了。化学是我的弱项,但是那年化学特别简单,所以考了 147 好像。数学是 148。物理本来是我的强项,但是因为考试那天状态不好(有一点中暑),加上试题有点难,考了 138。不是凡尔赛,那个时候我的理科是真的挺强的。

语文和英语我是真的记不清了。只记得语文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关于“诚信”的。我的作文题目用了“信福人生”,也就是诚信会让人生幸福的意思,好像得了 30 分吧(扣了 10 分好像)。现在想想也蛮搞笑的,总会让人想到“性福人生”,哈哈。

具体的高考过程就不和大家赘述了。总的来说就是平平常常,没有大的意外发生,属于稳定发挥。

 志愿填报,永远的遗憾

我重点讲讲高考填报志愿吧,更具有参考性。

首先,我个人要郑重地提醒一下阅读本文的年轻人 ——

一个人的人生,有时候真的不是由努力决定的,而是由“信息差”改变的。“信息差”会影响你的决定,而你的决定会改变你的人生。努力,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说,努力,只是提升成功概率的一种方式。

现在社会上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为什么我要这么严肃地说这个事情呢?因为我的命运,在高考阶段,就是由“信息差”改变的。

我高考那年,江西还是“先估分,再填报志愿,最后投档”的方式。高考结束后,考生立刻根据参考答案进行估分。然后,根据估分结果,判断自己处于什么层次。再然后,根据往年的分数线情况,填报“提前批、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等。

等真正的高考分数出来之后,会划定分数线。然后,各个高校会在填报考生中,进行择优录取。

这是一个很不合理的制度,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我这个人,从小到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原因是多方面的)。估分的时候,我只估了 608 分,少估了 30 分。这就直接导致后来填报志愿时,没有足够的勇气报考更好的学校。

当时,报考什么学校,完全是我自己去找资料,做对比。我去网吧,到处搜索学校的信息,然后对照招生简章,进行分析。那时候互联网在国内刚刚兴起,信息渠道是非常有限的。

景德镇一中当时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生源基地。南理工也来过老师,做过宣讲。我觉得这个学校还是蛮好的,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

那时的南理工,也确实有一定的实力 —— 排名全国前 30,国防七子之一,比南航的排名还高一些,国家领导人也给题过校名。

从地域上来说,当时很多人建议我去北京。毕竟是首都,学校都很好。但是,我个人不太愿意。

那时,我觉得北京是北方,缺水,我作为南方人肯定不太适应(第一个“信息差”)。

我倾向于南方。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本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又倾向于长三角这样的东部沿海地区,觉得经济会更发达一点,毕业后直接在当地就业,也挺好。珠三角地区的话,那时候又觉得治安特别乱,而且很热,也没什么好学校,所以也没有考虑。(那时候我的信息真的是闭塞。)

长三角,上海除了复旦、上交、同济,其它的我都看不上。这三所,我又考不上,加上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所以没考虑。杭州的话,貌似只有浙大,也考不上,也没考虑。

最终,还是把目光放在了南京。不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我,对南京这所城市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觉得这里人杰地灵,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历史沉淀,而且大家都说南京人不排外。

说到这里,我人生最懊悔的事情,就发生了。

选南京市没错的,但是,学校没选好。

那时候,还是因为“信息差”,我只知道南京大学、南理工、南航、南师、南农、河海。我压根就不知道,东南大学,其实也是南京的。我从小看东南电视台,所以一直都以为,东南大学是福建的。

我的高考往事

如果当时能看到这句话,该有多好。

实际上,以我的分数,最合适的,就是去东南大学。。。

结果,人生就这么奇妙。南大我肯定不敢报(事实上,我的分数线,刚好就是南大分数线),我又不知道东大,结果,我就报了南理工。

我印象中,我的分数,超过江西当时一本分数线 50 分,超过南理工分数线 30 分左右。30 分到底有多宝贵,相信大家应该都懂的。

若干年后,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告诉我:她丈夫和我同年高考,本来想报南理工,但是怕考不上,结果报了东大。于是,就进了东大,和我恰好相反。

每每想到这件事,我都难以释怀。

定了学校,然后就是选专业。

填报志愿,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城市、学校和专业”之间,做平衡选择。举例来说,有的人会选好学校,哪怕是进差一点的专业。也有的人会选好专业,哪怕是差一点的学校。

我的分数远远高于录取分数线,而且景德镇一中又是南理工的生源基地,所以,专业有很大的选择权(基本上是随便选)。

20 多年前,计算机无疑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所以,我的第一志愿专业是计算机。后来,南理工江西招生负责人和我电话确认的时候,我又觉得,计算机应该是人人都会的一种技能,专门去学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我又临时改成了“通信工程”。那时候,手机和互联网正处于如日中天的阶段。学通信,肯定是没错的。

最终,我就被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通信工程专业给录取了。

有意思的是,南理工当时有两个通信工程专业。一个是计算机系(六系)的,一个是电光院(四系)的,专业代码分别是 0622 和 0422。

计算机的通信工程,更应该叫做网络工程,是计算机网络方向(后来也确实改了)。电光院的通信工程,是真正意义上的通信工程,是移动通信和光通信方向。而我毕业后长期从事的,更倾向于电光院的通信工程。这又是一场阴差阳错的故事。

█ 高考之后的故事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高考往事。然而,文章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我还是想谈谈我对高考的看法。

前面我说我错过了东大,去了南理工,似乎是在表达一种沮丧和怨念。其实,虽然有这种情绪,但这并不是我要表达的重点。

后来,进入大学后,事情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方向发展。我进入南理工,并没有过得很好,反而辜负了这所学校。简单来说,就是成绩很差,差点没有毕业。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学长期应试教育下,未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次要原因,是到了大学后,放松太快,心态出现问题。再有别的原因,就是沉迷电脑、方向迷失,等等。

像我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少数。相信大家身边都会有这样的同学,高考很强,但是,进入大学后,就不行了,人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等我最终走出低谷,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事情了。我发现,我更适合工作。具体的工作,让我如鱼得水,找到了人生方向,最终一步步走回了正轨。

现在回首高考,我个人是百感交集的。

一方面,是骄傲自豪。毕竟分数比较高,体现了自己当时真正的实力和水平,也收获了很多的赞誉。那时的我,个人光环几乎拉满,亲友们也是赞不绝口,真的是“得意忘形”。

另一方面,是后悔可惜。还是因为“信息差”的原因,没有让分数发挥最大的价值。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影响了我后来读大学的心态。我很长时间没有从中走出来。

第三方面,是感恩怀念。

人这一辈子,活着就是为了经历。对于我来说,高考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它的结果对我的命运产生了影响,但我为之拼搏的过程,对我的心性是一个巨大的磨炼。我的高考知识早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为了一个目标去拼,并最终收获一场成功,对我来说是一种证明和肯定。我的人生有这段回忆,我个人认为是值得的。

到底该如何看待高考

最后,跳出我的故事,我们来讨论一个关键问题 —— 现阶段,到底该如何看待高考?高考是对是错?它仍然值得吗?

高考是现实存在的制度。围绕高考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

很多人恨高考,也有很多人爱高考。

恨高考,是因为这种残酷的竞争选拔机制,通过一场考试,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它构建了一种教育方式,一切都以应试为目的,让无数的孩子变成了精神麻木、目光呆滞的考试机器。

爱高考,是因为高考是一次机会。

前几年,有一句话很出名 —— 在现阶段,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最公平的一次机会(大概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高考,普通人(尤其是底层人民)想要实现阶层跃升,就更难了。

这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人类社会,一直都是竞争型社会。僧多粥少,永远是常态。高考不仅是中国有,国外也有类似的选拔考试。当资源(名额)缺乏时,就需要一种“竞争形式”,来完成这个选择过程。

大家想想,除了高考,还有考研、考公。进入工作单位,还要面试、笔试。考试,难道不是伴随着人的一生吗?

我个人觉得,竞争是必然存在的,也是合理的。但是,高考作为一种竞争方式,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变。

首先是公平公正问题。

省份地区分数线的巨大差异,各种各样的加分、指标生、华侨生等,不用多说,大家都懂。

其次,是考试导向问题。

这些年出题一直在尝试向考察“综合素质能力”方向发展,但归根到底还是应试。现在中小学教育的试题,作为一个五年级孩子的家长,我深有体会,基本上是在“为了出题而出题”,想方设法绕弯子,然后拉开所谓的差异化。

语文,瞎揣摩原作者的意思,强行拔高写作目的和意义,然后刻板约束答案,限制想象力。数学,玩的都是数字游戏,想象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场景,把你绕晕。英语,重语法、轻听读写,培养出来很多都是哑巴英语。

孩子们辛辛苦苦那么多年,学了那么多知识,做了那么多卷子,就是为了锻炼考试能力。然而,三天考试之后,大部分的知识,又以更快的速度忘掉。

很多知识本身是有趣的,然而被抹杀掉了。孩子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第三,是“信息差”问题。

现在报考志愿,比以前还要复杂。整个社会应该想办法,弥补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信息差”。

现在,有很多高考志愿咨询师,专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其实是件好事。但是,动辄开价数万元的咨询费,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希望这个行业能规范发展,尽可能消除“信息差”,让每个考生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第四,是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作为过来人,深知学习成绩其实就是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其中一种。有的人,就是喜欢做题,会做题,擅长考试。而也有的人,就是喜欢实践,不喜欢做题,不喜欢约束。那么,在人与人的层面上,会做题的,就一定高人一等吗?不会做题,就不配活着?

为了强行淘汰,高考其实已经魔怔了。现在,为了划分阶级,淘汰压力提前到了中考。很多孩子,甚至高中都上不了。我们发展了那么多年,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然后就缺大学那块地、那栋楼、那些设施?中国博士数量世界第一,还有很多找不到工作,不配去大学当老师?

所谓的“如果大家都当科学家,谁去当工人”的阶层划分论,我是不认同的。我们应该留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也应该修正一下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和价值观。

“以成败论英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抱铁饭碗”、“当官发财”……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巨大。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今非昔比,我们应该是有条件允许孩子们失败,或者做出独特选择的。极端的内卷,错误的价值观,会毁掉一代人,也会毁掉整个社会。我们最终会被反噬。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说的全部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人生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祝贺考得好的同学,也希望理性看待未来的路,不要走我的错路。也希望这次没有考好的同学不要气馁,人生命运跌宕起伏,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未来不能成功。

高考是一段新历程的开始,祝大家都能收获更好的人生故事。谢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 (ID:xzclasscom),作者:小枣君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IT之家-我的高考往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