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 科技云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上周,小枣君给大家介绍了 50G PON 的最新进展(链接)。

今天这期,我再给大家详细说说 50G PON 的一些技术细节。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相信大家看了一定会有收获。

50G PON 的技术指标

PON(无源光网络)是一个接入网技术。它的核心作用,就类似一个“有线”基站,通过大量的光纤和分光器,让海量的家庭和企业用户能够连入运营商骨干传输网和互联网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PON 网络的架构

作为 PON 技术的最新版本,50G PON 比上一代肯定有显著的性能提升。

首先当然是速率带宽。

50G PON 的下行速率,当然就是 50Gbps(相比上一代提升了 5 倍)。这是 OLT 侧单口的速率,经过 ODN 分光,到用户这边,肯定不能承诺是 50G。一般来说,说是万兆(10Gbps),问题不大。

上行速率方面,ITU 定义了 12.5G / 25G / 50G 三种速率(本来还有 10G,离 12.5G 太近,被抛弃了)。

50G 上行 / 50G 下行,叫对称 50G PON。12.5G 上行 / 50G 下行、25G 上行 / 50G 下行,叫非对称 50G PON。这个和以前的叫法习惯是一样的。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按照行业的设想,12.5G 面向家宽(家庭宽带)用户,25G 面向家宽和政企用户,50G 面向政企用户。

其实,业界现在普遍觉得 12.5G 也有点多余,不如直接收敛到 25G 和 50G 两种速率,更加简单。

除了速率之外,50G PON 还有以下要求:

平均单向延迟不超过 350μs(也有说是 100μs),定时精度不超过 50ppb(十亿分之一,也就是纳秒级);支持上下行加密使用国密 SM4 算法。

时延对工业制造或 5G 回传场景会有意义,对家庭用户来说不太敏感。定时精度也没啥意义。加密是安全性的要求,不会带来网络体验差异。

50G PON,到底难在哪里?

50G PON,技术上到底难不难实现呢?

小枣君可以告诉大家,如果要从运营商机房拉一根光纤到你家,提供 50Gbps 的宽带,这毫无难度。

别说 50G,运营商现在搞骨干网升级,几千公里的距离,400Gbps 速率,都能够实现。现在的光纤单波带宽,甚至能达到 1Tbps 以上,单根光纤甚至可以实现 120Tbps 的速率。

50G PON 的挑战,不在于光通信技术自身的能力极限,而是在于外部条件限制。

什么条件限制呢?

1、必须利旧现有的 ODN 网络。

50G PON 并不是重新建网。过去这些年,运营商花了很大的功夫,才给每个小区每个家庭都敷设了光纤线路。如果再重建一次,投资太大。所以,必须利用现有的 ODN 网络。

这等于说,路还是那条路,你车要开得更快。

2、必须兼容已有的 PON 技术。

这个更难搞。50G PON 并不是一口气升级的。现在大家都在用光纤宽带,有的是 EPON / GPON(1G),也有的是 XG (S)-PON(10G)。都还用得好好的,不可能全部报废换新。

升级必须是无感知的。也就是运营商升级了 50G PON,用户可能都不知道,现有业务不能受影响。

这相当于,路不仅没换,旧的奥拓、大众还在开,你现在要在上面跑法拉利

3、尽可能利旧现有产业链。

50G PON 和基站一样,是需要大量采购的设备。产业链的成熟度,对价格成本影响很大。所以,它使用的光通信技术,不是追求多么先进,而是最好利旧现有的技术和产业链,价格更重要。

以刚才开车的例子,就是你的法拉利最好也用奥拓、大众的零配件,价格必须低。

大家都看明白了吧?50G PON,面对的就是这样变态的局面。换句话说,是绑着你的手和腿,还让你跳“科目三”。

50G PON 的关键技术

更变态的是,50G PON 还真的做到了。

尽管产业链上还有一些磕磕绊绊,但目前从技术实现的角度,50G PON 真的基本做到了刚才提到的那些要求。

接下来,我们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说兼容共存的问题。50G PON 在兼容共存方面可以支持 GPON、XG (S)-PON、10G EPON 共存演进,最大程度地实现平滑升级,以此保护运营商的投资。

50G PON 的兼容共存,包括二代兼容共存和三代兼容共存。

二代兼容共存情况包括多种:

· GPON/50G PON

· XG(S)-PON/50G PON

· 10G EPON/50G PON

三代兼容共存情况则是:

· GPON/XG(S)-PON/50G PON

(注:大家会发现,好像没有带上 1G 的 EPON,原因待会再说。)

兼容共存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置合波(采用 MPM 多模内置合波组件,MPM=Multi PON Model),一种是外置合波(采用独立的 CEx 合波器,CEx=Coexistence)。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50G PON 与 XG (S)-PON 共存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50G PON 与 10G EPON 共存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50G / 10G / 1G 三代共存

简单来说,既然要通过一张 ODN 网,来传输多个 PON 系统的信号,就必须进行合波。把多个不同系统的波,合在一起。

内置合波(MPM),更受欢迎。但是它基于多模合一光模块,对光模块的性能、体积、功耗有一定的要求。

外置合波(CEx),实现起来更简单,缺点是占用更多的设备空间,以及带来更大的功耗。

三代兼容共存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工作波长。

单纤双向,那么多代的 PON 系统塞在一根光纤里,到底如何使用波长,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50G PON 可供选择的波长范围非常有限,需要确保不和其它老 PON 系统的波长发生冲突。

目前三代兼容共存的波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由图可以看出,50G PON 的上行有 3 个波段,那是因为 ITU-T 基于不同的共存场景,提供了三个选项。国内产业界目前已经基本归一到 1286nm(也就是图里的蓝色“上行 3”)。

如果是这样的话,50G PON 和 GPON 的上行波长间隔只有 2nm,要实现 30dB 隔离度的波分复用,难度非常大,需要在工艺上进行创新解决。

大家可能也会问,为什么要用一个看上去很窄的窄波长?

原因稍微有点复杂。50G PON 为了重用已有的 ODN 网络,需要提升接收机的灵敏度(更好地识别光信号)。采用前置放大器,会比较容易实现。但是,放大器存在 ASE 带外噪声,会影响接收机性能。为此,需要增加光滤波器,而且滤波器波长要与发射机波长匹配。

如果采用宽波长,滤波器的设计就会变复杂,用到可调滤波器,增加成本。因此,才选择了窄波长的方案。

前面说 50G PON 无法和 EPON 兼容共存,也是和波长有关。

现网的 EPON 存在未收窄(1260~1360nm)和收窄(1290~1330nm)两种上行波长。未收窄的话占用了 100nm,根本没有 50G-PON 的空间,所以只能作罢。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我们再来看看 ODN 网络复用的问题。

ODN 是 1 根光纤变成 N 根光纤的一张网络,而且是无源(没有外部电源进行增强)的。这相当于无法在传输的过程中,进行信号增强。

所以,ODN 网络是有极限的。覆盖距离、分光比,都不能无限增加。不然信号衰减严重,就无法正常工作。

业界对 ODN 有相应的指标标准。一般来说,光功率预算等级有多种,例如 N1 级(29dB)和 C + 级(32dB)。后者衰减更大,要求更高。运营商现有 PON 系统的 ODN 网络,两种都有,所以还是按 C + 级别的标准来要求。

也就是说,50G PON 系统,在发送端进行信号加强(+m Db),在接收端进行敏感度提升(-n dB),两者相结合(m+n),能够克服(≥)32dB 的差值。

50G PON 采用单波长 TDM-PON 架构,上行 TDMA(时分多址接入),下行 TDM(时分复用)。在编码上,为提升接收灵敏度,选用了纠错能力为 1E-2 的 LDPC FEC 码型。在调制方式上,考虑到链路环境,也没有用复杂的 PAM4 之类,而是用了基本的 NRZ。

50G PON 标准制定时,并没有严格限定厂商们在光收发(光模块)上具体用什么方案,来实现 32dB 这个目标。各个厂商自己提光模块方案,然后进行验证。(最后看谁的好,再收敛。)

这很考验厂商的技术水平,在光发射和光接收方面需要进行很多创新改进。既要实现上下行 50Gbps 的速率,还要应对所带来的光纤色散、受激布里渊散射、单帧多突发等各方面的挑战。

传统 EML(电吸收调制激光器)和 DML(直接调制激光器)发射功率达不到要求,可以通过集成 SOA(光放大器)提升发射功率,满足标准技术要求。未来新型 EML 器件如果发射功率增大且满足要求,就不需要使用 SOA。

在接收端,需要提升接收机灵敏度,可以采用集成 APD(雪崩光电二极管)、SOA 光放大器和高灵敏度 PIN 光探测器的方式。

50G PON,还开始引入 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通过算法消除高速信号传输中光器件带宽限制和传输色散的影响,改善链路功率预算。

各厂商选择方案,除了实现 32dB 目标之外,还要尽可能考虑前面说的产业链复用。如果能利用已有的成熟产业链,那肯定是再好不过的。

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上面小枣君介绍的这一块内容,涉及到光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小枣君之前写过的光通信基础文章。(链接)

前面小枣君也提到了内置合波对光模块的要求。50G PON 在 OLT 侧,单线卡支持 16 个端口,应该是基本要求。这样的话,可以确保不增加体积占用。从光模块封装来看,小型化的 SFP-DD 是一个主流趋势。

对于产业界来说,50G PON 的光模块,最多需要支持 3 发 3 收等六向合分波,发射和接收要增强,速率要高,体积还要减小。这个技术要求非常高,挑战非常大。

现有的几家光通信大厂商,也不是都能轻松搞定的。不过,50G PON 规模商用是明年,产业链还有时间。

最后的话

以上小枣君说的,主要是满足速率、兼容并存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为了实现时延、切片的要求,50G PON 还进行了很多创新。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再找机会单独写专题。

好了,关于 50G PON 的技术分析,暂时就写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 1、《高速 PON 和 FTTR 国际标准进展》,刘德坤,华为

  • 2、《50G-PON 技术白皮书》,中兴

  • 3、《中国联通 50G PON 园区类应用场景白皮书》,中国联通

  • 4、《50G-PON 技术和应用白皮书》,中国电信

  • 5、《50G PON 助力宽带网络从千兆迈向万兆》,刘谦,信通院;

  • 6、《50G PON 发展筑基万兆光网》,张德朝,中国移动

  • 7、《50G PON 技术发展与演进探讨》,张德智,中国电信

  • 8、《50G-PON 关键技术与应用需求分析》,邵岩,中国联通;

  • 9、《50G PON,开启万兆接入新篇章》,吴颖,中兴通讯

  • 10、ITU-T、IEEE 官网及相关标准文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 (ID:xzclasscom),作者:小枣君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IT之家-聊聊 50G PON 的技术细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