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减配、涨价、换供应商,智能手机公司对冲供应链涨价 | 科技云

减配、涨价、换供应商,智能手机公司对冲供应链涨价

减配、涨价、换供应商,智能手机公司对冲供应链涨价

记者 | 张勇

编辑 | 高宇雷

连续 11 个季度出货量下滑的中国手机市场,终于在 2024 迎来了曙光:据市场调研机构 TechInsights 发布的数据显示,Q1 季度出货量为 6330 万台,同比增长 1%。

此前,随着 2023 年连续三个季度降幅降低,多家分析机构均预测 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总量将逐渐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并在年内实现销量的正增长。但手机厂商对新一年市场环境的预期却并没有随之展现出更多的乐观情绪,反而谨慎的预期继续成为主要声音:更多手机厂商高管公开表示,2024 年的主要目标是“跑赢大盘”。

手机厂商的谨慎,折射出的是从 2023 年初开始、2024 影响开始波及全行业的供应链集体涨价;日韩上游供应商为了保证足够的利润率而实现的持续减产;其中闪存与内存产品的涨价幅度最大。据 CFM 闪存市场的数据,三星电子在与下游厂商新一轮价格谈判中,价格均有 15%-25% 的价格上涨。

芯片领域,包括高通联发科等主要手机 SoC 芯片供应商,在 2023 年的单颗高性能芯片价格上都有近百美元的价格上浮。这些因素叠加,很容易让一台搭配 2024 年旗舰硬件配置的手机的成本上浮超过 500 元人民币。

华为Pura70 系列的起售价相比 P60 系列定价的猛增,也让很多线下经销商与用户始料未及;从首销线下用户反馈来看,相对更高的定价对 Pura70 系列的后续销量直接产生了冲击,多位经过五一期间 Pura70 系列首销的线下导购向记者表示,比前代更高的价格是劝退一些 P 系列老用户的直接因素。

比起手机厂商更愿意强调的 AI 大模型卫星通信功能的锦上添花,价格的提升对于用户购买意愿的冲击仍然最为强烈。除了华为之外,vivo小米多款预计今年上半年发布的旗舰手机涨价已成定局。

除了直接涨价,不同厂商应对成本飙升的办法也不同:5 月 6 日,有网友发现自己购买的魅族 20 Classic 在售价不变、并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到手的硬件闪存规格从发布会宣称的 UFS 4.0 变为了 UFS 3.1,两个规格的闪存在峰值传输速度差了一倍,会直接影响到几乎所有智能手机日常的使用体验。

减配、涨价、换供应商,智能手机公司对冲供应链涨价

即使涨价给 Pura70 系列的首销销量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对于一直致力于在旗舰手机市场击败苹果的华为来讲,Pura70 系列的售价已经来到与 iPhone 15 几乎完全相同的区间,即使更高的售价意味着比预期更少的首销数据。

近期苹果为了应对线下销量的明显下滑,也通过提高线下经销商返点、优先供货热销机型等方式来给线下渠道输血,在 iPhone 15 系列的整个销售寿命中后期调整库存。

但华为与苹果都不是销量受到涨价冲击最严重的厂商:对于整个销售周期出货量达到千万台的主推旗舰而言,通过各种促销方式来直接/间接地降低用户购买手机的售价同样能直接促进销量。

华为苹果的周旋余地,是建立在高出货量+高利润率的基础之上,这套模式甚至对于其他一线手机厂商都不具备足够的效仿可行性:不少出货量相对较低的手机厂商,在研发与硬件成本更高的旗舰手机上长期“以亏本换市场”的旗舰销售战略,对于大多数折叠屏手机,亏本赚吆喝一直是常态。

“卖不上量的旗舰手机本身就不赚钱,加上成本继续上涨,放弃一部分市场求存已经是最后的手段”。一位长期耕耘智能手机线下渠道的业内人士对记者提到。进一步涨价已经是厂商所剩无几的选项。

除了涨价,将旗舰手机中成本较高的其中几个硬件规格产量降低,主推相对成本更低、更能盈利的规格,同时将线上线下主推配置做区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这种做法在智能手机销售策略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但这种办法也会导致某些看起来“高性价比”的硬件配置、实际用户很难抢到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也会面临用户的质疑,但却是帮助一款智能手机在总量难以增加的前提下能够维持的可行方案。

OPPO 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旗舰 Find X7 Ultra 上,在硬件配置上选择将 1TB 内存版本绑定“卫星通讯”这个相对高附加值的技术作为主要卖点,通过差异化的功能点分担存储成本上涨带来的直接成本冲击。

但从目前的官方定价来看,512GB 标准版与 1TB 卫星通信版直接的价差为 1000 元。并且为了绑定卫星通讯功能,1TB 版本也要晚于标准版两个月发布,这同样让一些原本就计划购买 1TB 版本的用户颇有微词。

减配、涨价、换供应商,智能手机公司对冲供应链涨价

相比起旗舰手机即将来到了集体价格上涨,供应链涨价压力最先传导到的,其实是各家国产手机厂商都相当倚重的中端机市场。

旗舰手机尚且能通过“冲击高端”,缓冲一部分成本上涨压力,而定价在 2000-3500 元人民币区间的中端机更难以在有限的成本空间中实现差异化,厂商不得不在减配或涨价中做出艰难抉择 —— 由于这个价位直接对应价格敏感用户,因此减配成为了手机厂商不约而同的选项。

而据魅族官方对记者表示,目前这项减配影响到旧款的魅族 20 Classic,新机并不受此影响,这只是当下二线厂商饱受供应链成本困扰的缩影:来自供应链的涨价冲击不仅带来了智能手机涨价减配,实际上也是在另一个赛道考验着厂商的“软实力”。

比起硬件直接缩水被购买用户口诛笔伐这种方式,久经互联网舆论考验的手机大厂在成本敏感的中端机上,往往会选择更“聪明”的方式降低成本:例如将组件成本更高的超声波指纹识别模块替换为短焦指纹识别,两者成本相差四倍;以及将原本高规格的快充模块替换为更便宜但充电功率更低的版本。

即使这些功能点在手机整体体验中占比并不高,但客观上从硬件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会直接影响到手机给用户带来的综合体验。

2023 年中端机市场曾出现过一场“大存储空间风暴”,由于上游供应链存储价格跳水,年初甚至出现存储价格不到前年同期一半的情况。让手机品牌纷纷在中端机市场发布 24GB 内存乃至 1TB 存储空间的机型,增强在这个价位段的竞争力,大存储空间能带来的各种优势一度成为各家手机厂商宣传的重点。

但供应链成本的陡增让这一切都难以为继,中端机的成本难再支持推出 1TB 这样大存储空间的版本,不到一年前关于“大内存大空间”的各种宣传成了如今飞向厂商的“回旋镖”;不得不承受用户各种关于“涨价减配”的质疑。

但手机厂商如今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如今如何在成本陡增、硬件缩水的前提下,不让用户体验大幅“贬值”,成了手机厂商优先考虑的重点。

据一位在汽车品牌从事手机项目的产品经理介绍,大公司都有战略价,年框,同时还有存货,受涨价周期影响相对更小,因此在同样面对供应链涨价时,小厂对硬件的把控能力要远低于一线厂商,他同时还提到同样以车厂造手机距离,表示车用硬件与手机用硬件通用度更高的厂商,议价能力更为充分。

但他同时也提到,厂商的体量在与供应链厂商的供货价格谈判中同样至关重要;在供应链集体涨价已成事实的 2023 年,本就高度警觉的手机厂商进一步掀起了囤货行动,这些现象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供不应求,弹药充足的厂商往往会选择主动抬高价格来抢购货源。

所有看似取巧的方式,背后都标注了厂商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品牌口碑还是销量。

但在这场消耗战中,资源最多的就是赢家。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凤凰网-减配、涨价、换供应商,智能手机公司对冲供应链涨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