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AI接过折叠屏的叙事权 | 科技云

AI接过折叠屏的叙事权

撰文 | 文烨豪

编辑 | 吴先之

2019年,自从三星推出了首款面向大众折叠屏手机以来,折叠屏赛道已经走过了四年。

作为近年来手机行业的热门话题,折叠屏已经不再是手机赛道的新品种。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整体销量下滑的背景下,逆势增长的折叠屏,一度被视为“全村的希望”所在。

在此期间,随着折叠屏手机不断起量,其应用和内核也在持续演变。

然而,步入2024年,从蓝绿厂传出放弃折叠屏的流言,再到苹果延迟折叠产品的传闻,科技语境不断流出新闻,反复敲打着折叠屏——数据层面不断增长的折叠屏,现实似乎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光鲜。

“罗生门”背后

当前,折叠屏市场正处在一片不确定性之中。

年初,根据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消息,OPPO和vivo这两大品牌决定暂停2024年推出新款竖式折叠屏手机的计划。与此同时,也有媒体报道提到,这些中国主要的智能手机厂商打算退出折叠屏市场。

消息一出,业内诧然。就在去年,包括蓝绿厂、华为荣耀以及正忙于造车的小米等厂商,都曾在折叠屏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共同将市场氛围抬高到新的高潮。

犹如菜还未凉便急忙撤桌,突如其来的转变,无疑令人费解。

毕竟折叠屏手机,在销量上仍然保持增长。艾瑞咨询报告显示,近几年折叠屏销量持续增长,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预计2024-2025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TrendForce则显示,2023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1590万部,同比增长25%——在大盘持续承压的背景下,作为细分市场,折叠屏赛道的增长难能可贵。

AI接过折叠屏的叙事权

即便如此,这种高速增长部分是基于较低的初始基数,且增速似乎并无法持续。TrendForce市场预测显示,2024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可能会达到1770万部,同比增长约11%。这表明,折叠屏在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占比,仅从2023年的1.4%微增至1.5%。

这似乎暗示,折叠屏市场依然面临挑战,远未成为一门无忧无虑的好生意。究其所因,手机厂商们所期待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刻,仍然没有到来。

折叠屏过往高昂的成本,一方面缔造了折叠屏高昂的价格,另一方面则拖累着玩家们的毛利率。以关键的组件,如铰链,此前OPPO Find N的铰链成本高达800元,而vivo X Fold的超过1200元,且还面临着良率问题的挑战。

因此,手机厂商需将生产本身的价值最大化。比如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生产效率将得到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进而切入更广泛的主流市场。同时,产业规模的增长也将带动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形成折叠屏产业的良性循环。

只是,这个故事的成立,需要一个大前提:消费者对折叠屏的广泛接受,即若折叠屏能持续平价,那消费市场最终会全然涌向折叠屏。

然而,就当下的市场形势来看,折叠屏手机与传统直板手机的出货量差距悬殊,这限制了对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力,从而延缓了成本降低的进程。长远来看,折叠屏手机增长速度的减缓为市场前景蒙上了阴影。

另一方面,对手机厂商而言,只有拿下足够强势的市场占有率,才能形成产业链的议价能力。然而,《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华为市场份额一骑绝尘,其余厂商不仅只能共同分食另一半蛋糕,而且还背负着三星“入侵”的压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三星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数据,其实只统计了国行机,事实上,有很多对折叠屏感兴趣的手机发烧用户,更倾向于购买美版、港版、台版机器,其价格普遍便宜几千元,且港版(带发票)支持内地保修。而这,亦是体感层面,华为、三星折叠屏用户最为普遍的原因之一。

或许基于种种消极因素,苹果亦迟迟没有步入折叠屏领域。在此之前,业界普遍认为苹果在等待一个发挥后发优势的入场时机——在先行者付出真金白银教育市场,并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规范的打法后,后发者往往更能理解并回应大众需求。

然而,据外媒报道,苹果的竖向折叠iPhone项目仍在推迟;而横向折叠版本因屏幕面板问题正处在搁置边缘。这表明,苹果长期筹备的可折叠设备项目可能超出了传统智能手机的范畴。

尚未入局的玩家大可隔岸观火,但对已然深入折叠屏领域数年的手机厂商而言,“断舍离”等同于放弃了这几年间的沉没成本——荣耀CEO赵明就曾在去年9月表示:“现在肯定没有收回,还差得远,不是一个亿,我们做荣耀Magic V2投入了10亿。”

因此,面对行业传闻,OPPO迅速辟谣称,“对折叠屏技术的开发没有任何改变。”而vivo虽未及时出面回应,但其3月发布的vivo X Fold3系列,以及产品发布后火热的销售态势,已在一定程度上回击了行业的质疑。

显然,在苹果折叠屏产品多番延期的背景下,布局多年的国产手机厂商,很难有理由拒绝分食这块,尚未被苹果沾染的蛋糕。

不断进阶的折叠屏,难成大众刚需

前文已述,折叠屏故事讲通的关键,是不断升级的折叠屏,最终被主流市场所广泛接纳。然而,如果这种持续的改进不能转化为实质性的市场转变,那“鬼故事”则有可能演变为现实。

当下,主要手机厂商的折叠屏机型已经经历了多次迭代,这个过程中,伴随折叠屏手机自诞生起的种种挑战正在被逐一克服。

折叠屏手机在初期,曾因为屏幕折痕、铰链结构和软件适配问题而屡屡被互联网语境所吐槽。而时隔多年,国产手机厂商的自研铰链已愈发成熟,软件适配亦步入正轨,而越来越多购入折叠屏的用户,发现购买前最为担心的折痕,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设备的厚度和重量此等“原罪”,亦被玩家们给卷了下来。在过去一年中,折叠屏手机趋向轻薄化——新机整体重量已逐渐减轻至不超过250克,而尺寸方面,去年发布的荣耀Magic V2更是将其厚度降至9.9毫米,使之可以与传统直板手机媲美。

AI接过折叠屏的叙事权

同时,折叠屏手机的售价在过去几年中也持续降低。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间,国内折叠屏产品均价已从12000元价位段下降至8000元价位段。其中,2023年vivo与荣耀的新机均价更是下探至7000元价位段。

尽管技术和应用层面的难题已得到解决,价格也在逐渐降低,比如4月努比亚推出的小折叠产品努比亚Flip,起步价已被压至2999元。然而,这片看似繁荣的创新大潮中,折叠屏手机的真正落地和普及,却依然面临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即最直接的用户需求问题。

成都某品牌手机店内,店员小李每天与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他发现,尽管品牌为自家折叠屏手机各项技术专利和设计,准备了一套详尽的话术与Q&A,但这些往往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销量。

小李注意到,真正促使顾客掏钱的,往往不是那些高大上的黑科技,而是能够区别于传统直板手机的使用体验——真正愿意掏钱的顾客,购入折叠屏手机更多的是来源于对传统手机形态的厌倦。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折叠屏落地扎根的关键,或许并非厂商所秀出的独家专利、研发成本、应用场景,而是开拓市场、创造需求,正如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一般,以折叠屏淘汰直屏,引发更广泛的手机换代潮流。

然而,想要达成这一步,何其艰难。不论是外折、内折还是竖折,亦或是在MWC2024上展示的摩托罗拉弯曲屏概念机,以硬件为锚点的革新,似乎缺乏足以推动智能手机换代的明显特征。

而且,主流厂商仍聚焦在解决痛点的层面,而非撬动“折叠”本身的想象空间。比如折叠屏轻薄化潮流,目的也只是追赶直板机,且为此徒添新的焦虑——以某款主打轻薄的折叠屏机型为例,就有用户反映厚度太薄叠加略滑边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靠指腹根本无法掰开,而是需要用指甲抠开。

小李告诉光子星球:“折叠屏目前更多是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改善性需求,例如,商务人士寻求更大的屏幕,或女性用户喜欢更精致、小巧的竖屏设计,这些都不是广大消费者的刚需。店里绝大多数顾客并不觉得现有的直板手机有什么不足,自然也没有购买折叠屏的欲望。”

因此,如今的折叠屏赛道虽仍保持着增长,却近乎陷入了一个死局: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无法做到兼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市场增长,最终导致偏离期许中的良性循环。

折叠屏尚未突破桎梏的时间节点,AI手机,成为了悬在折叠屏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2024年,“AI手机”冲刷着科技语境,智能手机+AI已被普遍认为是手机厂商的核心战略。

近期,OPPO、小米、荣耀纷纷发布了各自的AI战略,而更是有传言称,苹果已经暂停电动车的研发,转而集中力量发展生成式AI技术——一轮新的战役,已然打响。

与折叠屏的硬件革新相比,AI更能代表对未知需求的勘探。有行业论调认为,在大模型技术的推动下,对手机性能的极限挑战愈发严峻,而随着对更高性能需求的应用不断涌现,将打破“性能过剩”的幻想,进而重振机圈荣光。

日薄西山的智能手机赛道,一直在等待一个新浪潮,浪潮之下,意味着旧有的生存法则必然面临颠覆,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因此,过去手机厂商涌向折叠屏也好,当下押宝AI也罢,均不再是简单的手机换代升级,而是契合技术、市场、产业发展趋势的一次“价值投资”。

折叠屏赛道,已然用过往证明了,在赛道趋于同质化的当下,曾经追求的差异化,难免将沦为新的同质化。而现阶段被视为出口的AI手机,未必不是如此。

只是,深陷竞争漩涡的厂商们已无退路,面对潮流的可能转向,没有人愿意退让,毕竟谁也无法预料AI是否是智能手机的转折点,也都不想落后半步。

归根结底,不管是折叠屏手机还是AI手机,即使最终未能成为市场主流,手机厂商们亦将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场战役,智能手机的战役,似乎没有终战之时。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凤凰网-AI接过折叠屏的叙事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