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 科技云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快充大一统难在哪里?

今天的大多数手机已标配快充,iPhone好不容易实现的20万“快充”已显得有些“慢”了。然而,手机行业的快充却纯在标准复杂多变且互不兼容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购买充电宝都不知道怎么买是好。正因为此,市场一直对“融合快充”寄予厚望。

2021年5月28日,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融合快充标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次年,由中国信通院华为、OPPO、vivo小米牵头,联合矽力杰、瑞芯微、立辉科技、昂宝电子等多家终端、芯片企业和产业界伙伴共同努力完成的新一代融合快充协议——UFCS融合快充协议正式落地。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终端快充行业协会)

与既有的通用快充协议不同,UFCS融合快充不仅实现门槛和成本比PD/PPS都低,而且在USB-A和USB-C上都可以实现,使用范围更广,再加上各家会员企业的鼎力支持,当时看来前景绝对是一片大好。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可能会影响几亿人充电体验的技术,怎么到了今天依然是一副「未来可期」的样子?最重要的是,UFCS融合快充协议的发展,真的能够解决私有快充泛滥、通用协议功率普遍不高的问题吗?

“融合快充”有进展,但不多

提到UFCS融合快充,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融合快充来了,以后就可以彻底告别蜗牛般的充电速度了?融合快充来了,就不用细心分辨家里的一大堆充电器了?融合快充来了,出门再也不用带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充电头了?

这种心情嘛,小雷也不是不能理解,可以说天下人苦充电器不通用久矣!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veer.com)

那么从2021年5月至今,UFCS融合快充发布已经整整三年了,它的进展怎么样呢?

只能说“有进展,但不多”。

先来说说最新进展,昨天,小米在京东上架了一款120W USB-C氮化镓小布丁充电头套餐,这款充电头兼容PD 3.0、QC 3.0、UFCS 1.0协议,可以为笔记本提供最高65W的快充,首发价199元。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小米)

截至今年4月,算上这款产品,共有20款供电设备通过了融合快充认证。

其中包含了4款小米充电器、3款OPPO/一加充电器、5款VIVO充电器、3款华为充电器、1款荣耀充电器,以及来自配件厂商的剩余4款供电设备,可选产品的丰富程度只能说令人震惊。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终端快充行业协会)

再看看手机端,从官网查阅的信息来看,目前UFCS融合快充在手机端的支持者仍是寥寥无几,发布至今一共只有18台设备支持融合快充。

具体到2024年的话,那更是只有iQOO12、iQOO 10 Pro、一加Ace 3、OPPO Find X7、OPPO Find X7 Ultra共计五台设备。其中iQOO 10 Pro是往年产品通过OTA支持了UFCS融合快充,而OPPO Find X7、OPPO Find X7 Ultra更是同属于Find X7系列下的产品,这样算下来,实际支持的设备数量还要打个折扣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OPPO)

充电设备稀缺、供电设备也不多,时至今日,UFCS融合快充的实际支持者仍是寥寥无几。

融合快充普及难题在于“兼容性”

奇怪了,理论上来说,手机端要支持UFCS融合快充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那为什么这些手机厂商都在拖延呢?

这么说吧,在两年前的文章里,小雷曾经表示,「求同存异」或将成为融合快充标准普及的一个突破口。

简单来说,就是手机厂商可以继续发展私有快充,但对于通用快充标准的性能和兼容性一定要提升上来,同时在适配器、数据线等配件方面也要进行技术同步,最起码让消费者摆脱当时的尴尬局面。

从结果来看,现在确实有手机厂商把通用快充的性能和兼容性提升上来了,例如vivo X100系列支持最高100W PPS快充,魅族21更是兼容PD3.0、PPS、QC4+等行业通用快充协议,可以实现最高80W快充。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vivo)

然而,「求同存异」这件事情,似乎并不是终端快充行业协会想做的事情。

根据官方介绍,与其他快充协议不同,UFCS协议规定如果设备支持多种快充协议时必须先进行UFCS的识别和通讯,只有当UFCS无法使用才可以使用其他快充协议。这样的优先使用权确实可以实现用一款充电器就能给多个设备提供快充的效果,但也会对各家私有的充电协议产生排异性。

不仅如此,根据微博博主@Vetrax嚣张卫视爆料,UFCS官方近期向联盟内各会员单位施压,表示各家会员厂商必须优先支持UFCS协议,因此之前出现在某些新款手机上的高功率PD/PPS快充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绝唱。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微博)

尽管这个限制只对UFCS联盟内的会员企业的产品有影响,但是UFCS联盟的会员企业可是包括了华为、小米、OPPO和vivo等国内头部手机厂商,以及倍思、安克、酷态科和品胜等一线配件厂商,这意味着只要使用UFCS协议,产品基本就和其他高功率通用快充协议无缘了。

虽然能理解官方因为普及率低而焦急的情况,但是一个以解决私有快充协议互不兼容为己任的通用快充协议,真的应该产生对其他通用快充协议的排异性吗?这确实有些讽刺:本想统一各家快充协议的融合快充,却因不兼容通用协议而遭到抵制。

融合快充协议普及路漫漫

在小雷看来,目前UFCS融合快充协议的普及存在两个关键条件。

首先是技术力,目前USFC 1.0的理论峰值功率为42W,但是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厂商只会适配到33W,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最高充电速率约为27W,大部分产品都摸不到30W。

作为对比,PD 3.1的理论峰值功率为240W,在手机上的最高功率达到了65W,可以给包括电脑、掌机等多样设备供电,QC 5.0的峰值达到了100W左右,今年蓝厂更是大规模用上了20V5A的PPS百瓦快充。想和它们匹敌,融合快充起码也得等到拥有60W标定功率的USFC 2.0才行。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雷科技)

其次是合作度,从厂商的角度出发,给自家产品适配通用快充协议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这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沟通成本,而购入UFCS授权芯片也会增加配件的成本。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围绕快充协议开展商业授权也是一笔难得的生意,这和苹果的MFi认证类似。任何第三方配件厂商想要生产支持特定快充协议的配件产品,就必须向联盟内品牌缴纳一定的专利授权费。当用户量足够大的时候,这便会成为一笔长久的收入,要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具体的利益分配还有待从长计议。

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图源:小米)

如今,在国产头部厂商中,只有OPPO和iQOO在认真推动UFCS融合快充在手机上的落地,其余厂商的动作还是比较保守,说明很多品牌依然心有顾虑,生怕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做了嫁衣。

但不管怎么说,从终端快速充电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的快速落地,UFCS融合快充的稳步推进,再到厂商们逐步开始放开对通用快充协议的支持,这些举动都在释放着快充技术将逐渐实现融合和统一的信号。

小雷认为,想让几家厂商打破固有技术思维定式,UFCS融合快充必须回归它创立时的初衷,以解决快充不兼容问题为己任,促进快充技术在行业内现有终端上互通使用。这样一来,才能打破无意义的内卷化竞争,满足产业的长期发展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快速、安全、兼容的充电使用环境。

也许未来几年,我们就能在不同手机上体验到相同的快充技术,而且相互之间还能够良好兼容,彻底摆脱对私有充电协议的束缚。

但现在,融合快充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凤凰网-诞生两年,“UFCS融合快充”难成机圈主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