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机器人”帮基层干部写材料,是减负,还是讽刺?


“写字机器人”帮基层干部写材料,是减负,还是讽刺?

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文档,几分钟就能写出一页手写笔迹的纸质文稿……最近,一款“写字机器人”在网络热销,购买者不少都是深陷各类“手写”考评的“体制内人士”。有人坦言,上级部门要求必须手写,不得不在下班后没日没夜地补。

“写字机器人”被基层工作者奉为“神器”进而热销,不得不说颇具讽刺意味。更讽刺的是,新闻报道的评论区,不少网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纷纷留言:“哪里买?”可见,这样一款产品,实实在在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看似效率提高了,其实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无奈选择。

数字化时代,许多原本需要手写的材料都能让电脑、手机代劳,大量工作都已经可以线上处理,工作负担本应大大减轻。然而在有些地方和单位,仍要求许多材料或笔记必须手写、手抄,似乎有些跟不上时代。

不可否认,个别文件因其特殊性,的确有手写的必要,一些内容通过手写,也确实有助于加深记忆和思考。但究竟有多少材料是非手写不可,又有多少材料是“为了手写而手写”,恐怕布置任务的领导干部也都心知肚明。即便如此,却仍有大量基层工作者囿于材料的枷锁,这背后正是形式主义在作祟。

以往的采访中,笔者曾屡屡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有人每天一到办公室就打开电脑登录在线学习视频“刷课时”,实则从头至尾都没有认真看过一秒;有人为了完成上级不同条线不同部门派下来的任务,不得不反反复复填报各种表格,类似的信息填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哪次是下班到点了能干完的”,有时甚至得挑灯夜战;数字化工具多了,线上的台账一个不少,20多个平台、工作群时刻刷屏,信息不互通、操作不友好,“赋能”变成了“负担”……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也能看到,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加码考核、填表留痕等现象仍屡禁不止,仍有地方继续大搞“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一套,“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苦不堪言,甚至让负担越减越重。

“形式主义害死人!”毛泽东同志曾严厉指出形式主义的危害:“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层出不穷,让基层疲于应付,造成了内耗、加重了负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大大伤害了基层的积极性。更有人将心思都花在了完成考核的表面功夫上,忽略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贻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有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沉迷表面文章,牵着基层做无用功;有的脱离基层脱离实践,发布指令拍脑袋、想当然,不考虑实际工作量,让下属不堪重负;有的则是思维陈腐、不愿创新、没有担当,不敢变更以往的工作路径,尝试新技术新手段来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同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往往承担着上级许多部门和条线的落实任务,工作交叉,千头万绪,压力层层加码,也让基层不堪重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近日,习近平(专题)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还前往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了解了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

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为基层减负,显然不能指望靠网购一台“写字机器人”就解决——这个“机器人”,更像一个反讽和鞭策,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提醒我们减负这件事该有多么急迫,又是多么需要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以上率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入基层听真话、察实情,营造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的良好氛围。

同时,还要加强常态监管、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这样才能从根子上持续整治形式主义,让基层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虚耗空转的内卷中跳出来。

而对广大基层干部来说,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责,表面文章不做了,也并不是实事要事都可以不管了。卸下了不必要的负担,更要轻装上阵,把解放出来的精力用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上,多走出办公室走访调研,更好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

文章来源于互联,不代表科技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