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理想MEGA的问题,不只在外观 | 科技云

理想MEGA的问题,不只在外观

最近理想第一款纯电高端MPV MEGA出师不利,外观设计引起非议。从殡葬用车到殡葬用品的风评,潜在消费者多少会有心理压力。

毕竟是定位家用的高端车,试想你高高兴兴买辆车,结果被人说“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这谁顶得住啊。

关于理想MEGA这款车的处境,我今天不想讨论外观因素,主要想聊聊这款车的定位问题。

有没有一种可能,“纯电”+“高端”+“MPV”这三个元素,本就两两不搭。三个元素放在一起,更难成立?

先说说“高端”和“MPV”这两个概念为啥不搭。

中国市场而言,以价格区间来看,7座及以下载客车辆,车价高于50万,算高端车。超过80万,算豪华车。

当然这里又存在品牌和车型的具体细分,比如德国三宝BBA(宝马奔驰奥迪)算高端品牌而非豪车品牌,56E车型(宝马5系、奥迪A6、奔驰E级)算高端车,但78S(宝马7系、奥迪A8、奔驰S级)已经进入豪车区间了。

说完价格,一辆高端以上的车应该有怎样的特质?

很多人认为首先是空间大,其实不是。论空间的话,大巴车最大,价格也挺贵,但没人认为大巴车高端。

高端车的第一要务是独占。座位要少,不能与他人共享空间。独占意味着私密,运载效率不是高端车考虑的问题。

早先A6当道的年代,很多副驾驶座椅是直接拆掉换成脚垫的。

高端车的第二要务是冗余,也就是浪费。谈性价比那就不是高端车,高端的钱要花在刀刃上,也要花在刀背和刀把上。

奔驰E的立标版本为啥卖得比大标版本要好,谁都知道那玩意只是个logo,没有任何功能,还容易被掰掉,但就是要这个面子。

劳斯莱斯车头的女神像就更离谱,弄丢了单配的话二三十万一个。后来因为手欠的人太多,还设计了个防盗机构,用力一掰,大姐自己会缩回机舱里。

至于中控台嵌名表,门板下搞logo迎宾灯,这都小儿科了。最大的冗余就是动力系统,发动机八缸起步,十二缸不嫌多,十六缸有排面但平时关掉一半,主打浪费。

高端车的第三要务是文化传承,要有品牌故事。

奔驰是发明第一辆汽车的厂家,宝马是飞机发动机技术下放到汽车,问就是百年老店,德味传承。

人家从不会提自己曾经是斯图加特坦克厂,或者巴伐利亚拖拉机厂,听上去就是铁岭同款企业,逼格没了。

久而久之,品牌即江湖地位,即鄙视链。

而MPV这个车型,从来就跟高端不沾边。

MPV(Multi-Purpose Vehicles,多用途汽车)在国外又称为miniVan。Van是啥?就是面包车,厢式货车。

MPV的发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轿车加大加长,一种是货车缩短变小。无论形态如何变化,强调的都是能装人能拉货,所以才叫多用途。

高端车的第一要务独占,就跟多用途是冲突的。

与他人和行李货物分享空间,这事本身就不高端,这也是为啥越高端的车越为轿车、跑车。原因无他,就是要Single-Purpose,专车专用。

你作为老板,坐在最宽敞的第二排,如果第三排要坐人,要么等他挪座椅你再上,要么你先坐下别人从中间过道挤过去,屁股从你脸和肩膀边上蹭过去,你受得了么?

高端和豪华品牌偶尔会出一两款SUV,但绝少专门开一条MPV产品线。

而高端车冗余浪费的设计,无论从功能性还是动力性,也与MPV的定位不符。

MPV因为形态特点,留给动力总成的空间不大,也不适合激烈驾驶,所以装不了大排量发动机。车上人员密度高,更重视功能性实用性而非逼格。

至于文化这一块,倒不是说造MPV的车企里没有百年老厂,而是MPV这个车型的历史本身不太长,距今也就30年左右,整活搞溢价的空间有限,不像轿车那么适合展示逼格。

当然凡事必有例外。聊到高端MPV,就要提丰田埃尔法和雷克萨斯LM。

有人说还有奔驰V,那车真的就是纯卖奔驰标,和Vito一样的货车底盘,而且起售价也没到50万。

特例之所以是特例,就是因为它不可复制。埃尔法在日本也是个平价车,在国内最早被香港明星作为保姆车,又一直没国产,南方老板们跟风购买导致加价。

稀缺和加价,出现了“浪费”这个高端特质。大家都知道买这个车要加价当怨种,才显得你有实力,这也是国内消费市场过去二十多年来的怪相。

而埃尔法换了雷克萨斯标的LM,那更是彰显实力,逼王之王。这个风气的拥趸以南方老板为主,毕竟雷克萨斯还叫“凌志”的年代,那是和“平治”(奔驰)、“富豪”(沃尔沃)平起平坐的老钱品牌。

低调的北方老板,更喜欢内敛的GL8,买来把内饰一顿爆改,加木地板、航空座椅啥的。后来GL8出了高端产品线艾维亚,其中四座版艾维亚是全系车型唯一价格突破50万的,和大众辉腾一样主打闷声大发财,不过也和辉腾一样卖不动而停产了,说到底也是品牌撑不起来。

而且,MPV在欧美是为家用而生,但进入中国后,赶上经济高速增长和计划生育,商务需求盖过了家用需求,也给这些车型加了不少光环。GL8就是上汽通用和泛亚联手操刀、基于雪佛兰Venture改版的的中国市场特供车型,畅销20年,爽得一塌糊涂。

说完高端和MPV的不搭,再加上纯电这个维度,就更难顶了。

以前各个车厂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调教技术,可以做差异化、高端化。纯电迅速抹平了这一差异,即使宝马奔驰的品牌来了也要跪。

品牌文化讲不出来,而供能方式导致的使用场景受限,又削弱了作为MPV的多场景可用性优势。

大家都听过GL8时速180、千里送公章的段子。让纯电车这么跑一下试试,看看电机和电池哪个先受不了。

顺便说一句,我从不认为“进服务区上厕所顺便充个电”这事是成立的。

进服务区的时候,是直奔厕所拔枪,还是先去充电站拔枪,体验肯定不同。不先充电再去厕所,就不能说“上厕所的时间顺便把电充了”。

如果第一次拔枪需要排队,那憋到第二次拔枪就很难受了。

而且,风里雨里,总有根大功率的枪原地闲着等你,能保证上厕所的时间有效补能,这事目前也不乐观。

上一个定位于纯电高端的品牌高合已经基本出局。特斯拉走量主要靠的是3和Y,S和X是目前量产高端纯电车中全村的希望,也在连连降价。

MEGA这个车让我疑惑的点是,它整体感觉比一般的MPV更接近van,有点“考里考气”(丰田考斯特),定价上却比小鹏X9几乎贵出一个P7,任谁都要掂量掂量。

MPV在欧美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近几年稳定在2%。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国内近一年以来,轿车和MPV零售占比是稳中有降的。

其中MPV 5%左右的销售占比,相比欧美成熟市场,还是显得偏高。目前每月大概小十万辆的样子。

新能源车中,带油箱的PHEV占比是在稳步提升的。

具体到MPV市场,继之前传祺M8抢了别克GL8的风头后,腾势D9又抢了M8的风头。腾势D9的DM-i混动和纯电车型,销量是9比1到10比1。

消费者用钱投票的时候还是理性的。混动比起纯电,更有利于汽车的使用可靠性和场景兼容性。MPV不同于小型车辆,更多用于随机出行而非计划通勤,补能效率这一块,纯电还是差点意思。

至于价格,虽然说纯电MPV有极氪009定价五十万卖得也不错,但它是作为沃尔沃EM90的平替出现的。无论纯电定位还是理想目前的品牌,MEGA卖55.98万确实说不过去。

我个人刚学车那几年,常开丰田大霸王(旧款普瑞维亚)和GL8,对MPV还是很有感情的。

随着商务光环的褪去和汽车文化的普及,以及放开二胎和老龄化,MPV在中国市场回归家庭用途是大势所趋。而且国产车这些年风生水起,在各个车型中秒杀一众进口和合资品牌,充分说明了国货品牌大有可为。

只是,在这个大趋势中,国产MPV是不是要激进地搞纯电、搞高端,我持怀疑态度。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理想MEGA的问题,不只在外观-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