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 科技云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端侧大模型何时能落地。

作者丨杨博雯

编辑丨海腰

题图丨Midjourney

AI手机的火,开年以来越烧越热。

百模大战的战火刚歇,AI大模型落地的浪潮便席卷而来。而千行百业之中,手机厂商们的回应尤为热烈——

海外最受人关注的苹果先是被曝放弃十年的造车梦,转向生成式AI项目;近期又有多家科技外媒报道称,年底的iPhone 16系列会把AI能力当作重点功能发布;3月15日,苹果官方又确认,已收购加拿大AI初创公司DarwinAI,此举被视为要进一步加深AI落地产品的标志。

而国内最为激进的则是OPPO和魅族,一个宣布“2024年是AI手机元年”,一个则称“将正式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双双ALL in AI。

此外,三星谷歌小米荣耀vivo也都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公布了自家着力布局AI技术,推出相关产品的决心。

OPPO联合IDC于近期发布的《AI手机白皮书》显示,随着新的芯片和用户使用场景的快速迭代,AI手机出货量将在2024年后迅速攀升,2027年达1.5亿部,市场份额超50%。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停滞不前甚至连年下跌,而摄像头、芯片、屏幕的故事也逐渐失去吸引力之时,手机厂商们似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AI手机这个新故事。

于是,话语权的争夺再次上演。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AI手机,如何定义?

无论是否发布新机,是否召开了发布会,是否通过媒体或其他渠道表露自己这片新的蓝海势在必得的野心,大大小小的厂商们都已对外讲了很多故事。但在听这些故事之前,我们仍需搞清楚——AI手机究竟是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荣耀CEO赵明今日称2016年是“荣耀AI手机”的元年,意指2016年由AI驱动的荣耀Magic。2017年11月,荣耀又推出了的荣耀V10,强调了其在AI芯片麒麟970芯片的驱动所拥有的“革命性的移动AI能力”,称这款手机标志着“新AI时代”的开始。而自这一年开始,AI在图像降噪、帧率优化、画质增强等手机处理任务中发挥的作用,就开始逐步扩大。

直到2018年,中国电信发布《人工智能终端白皮书》,首次规范了人工智能终端(即AI手机)的定义——

平台要求方面,提出了硬件运算单元、深度学习框架等要求;

能力要求方面,提出了人脸识别、语音助手、场景识别与系统优化等功能、性能要求;

应用要求方面,定义了美颜、背景虚化、照片分类、AR视频和翻译等AI应用体验需求。

换句话说,这个时期对于AI手机的定义为搭载了深度学习框架/AI芯片,且能运行AI应用,拥有常用AI功能的手机。

不过此后几年,手机厂商们愿意讲,而消费者们也乐意听的并非“AI手机”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而仍是摄像头竞赛、折叠屏翻新这样的传统经典老故事。

直到2022年年底ChatGPT一炮而红,2023年百模大战如火如荼,到了2024年2月,IDC联合OPPO发布了一份《AI手机白皮书》,提出了定义AI手机的四项全新标准——

创作能力、自学习能力、真实世界感知能力、算力高效利用能力。

而要构建这四项能力,则要依靠智慧OS、多模态交互、内嵌专属智能体、大模型、硬件平台。再结合各大厂商对外的说辞,在2018年定义的基础上,AI手机的评判又多了一条更加直观的指标——

能否装下大模型。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各家战况如何?

有ALL in,也有质疑

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在市面上真的已经有厂商搞出来符合定义的AI手机了吗?

让我们一一来盘。

首先是苹果,就在近期,多家科技外媒都报道称,今年年底发布的iPhone 16系列会把AI能力当作重点功能发布,其AI芯片的神经引擎核心数量将会“大幅提高”——而这个数字自iPhone 12系列使用A14芯片以来,就一直保持在16个——芯片性能和速度的大幅提高,显然也与苹果重点布局生成式AI的传闻相吻合。

2024年2月,时代杂志报道称,苹果解散了2000多人的造车团队,并将约1/3的团队成员转向AI部门,推动生成式AI项目;在同一月,苹果CEO库克福布斯透露了生成式AI项目进展:将会在今年6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或是秋天的iPhone新系列发布会上公布最新进度。

而在今年年初,苹果还收购了加拿大AI初创公司DarwinAI,该公司主要专注于开发在制造过程中目视检查组件的AI技术,使AI系统更小、更快。显然,如果苹果希望在手机终端部署大模型,运行AI应用,这项技术就会派上用场。

对于苹果,当前业界讨论的核心是,暂无自研大模型的苹果,到底会找哪家大模型进行深度定制?苹果合作伙伴这一身份对于当前全力推进大模型产业化的厂商们来说自不必多说,而这个答案,在今年夏天或许就将水落石出。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除了苹果之外,三星也在今年1月25日推出了三星Galaxy S24系列的三款产品,在特意面向中国市场举办的线上发布会中,三星还特意强调了AI卖点,表示此次的旗舰系列采用了云端和本地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为用户的出国旅行、办公场景提供AI的体验。

已有自研大模型的谷歌,也是早在去年10月的硬件发布会上,宣布将自家的Bard模型装进了Pixel 8系列手机中。

而国内手机厂商更是战火纷纷。

今年开年上班第一天,OPPO CEO陈明永发布了一封名为《开启AI手机新时代》的内部信,信中提到,2024年是AI手机元年。未来五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AI手机也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

正因为这轮由大模型支撑的AI技术,正在重构手机行业的未来,OPPO也将专门成立AI中心,将资源向AI集中。

魅族的布局则在春节之前就已初见端倪。天眼查显示,江苏星纪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3日宣告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技术平台、人工智能硬件销售等。魅族董事长兼CEO沈子瑜担任该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2月18日,魅族官博发布视频表示:公司决定决定All in AI,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相关话题随即冲上微博热搜。

事实上,魅族并不是第一次全面弃牌又重新押注。在2009年前后,魅族就做出了“全线停产MP3产品,战略重点全线转移到手机领域”的决定。而在这一次,沈子瑜认为当前手机行业的创新像是堆叠参数的军备竞赛,而他们不想用宝贵的智慧资源和创造力去对抗传统智能手机规模效应与复制粘贴,而是要“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件更伟大的事情”。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vivo虽然并未大肆宣传AI手机的概念,却也在2023年11月发布了搭载自研蓝心大模型的X100系列手机,落地终端侧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跑通端侧130亿参数模型,全面覆盖核心应用场景,号称是“国内首个运用AI预训练大模型的手机产品”。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然而在雷军去年的年度演讲里,号称要“全面拥抱大模型”的小米,在AI手机上的发声却相对保守。

在2024年2月26日至29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反对把AI概念化,把原来的手机名字后面加个AI没有意义。1个月后,卢伟冰又在微博重谈此事。在他看来,AI是一种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当你感受不到AI的时候,才是AI最大的价值。当你天天去谈AI的时候,说明你没有AI能力。

“AI是未来,是无处不在的能力,但AI手机是噱头。”他在最后这样说。

再看小米在“具有生成式AI应用/功能”“把大模型装进手机”等指标上的完成度,却又不低。

比如,在2023年8月,搭载了AI大模型的小米手机通过内测方式初步与用户见面,其底层的AI大模型是一个13亿参数的轻量化语言模型,以小米用户当前使用量最高的小爱同学作为主阵地——针对此,小爱同学也由原来的APP形式变成了完全底部输入框唤起的形式。

比如,在今年的小米14 Ultra发布会上,小米影像大脑也打上了“首个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的名号,并以“Xiaomi AISP”作为全新名称。官方称,Xiaomi AISP不仅能大幅提升影像处理速度,也能在画质、色彩还原等方面达到新高度。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而对于荣耀来说,“AI手机”的概念都仍然值得商榷。

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荣耀推出了平台级AI赋能、以人为中心的跨操作系统体验,以及基于意图识别的全新人机交互。官方表示,这并非将AI视作手机的应用,而是将AI作为一种能力,赋能至旗下产品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操作系统、终端等。

“其实很多厂商对于AI手机的概念存在误解,能够提供生成式AI能力的手机并不等于AI手机,甚至相去甚远。真正的AI手机是可以发展、进化的,它搭载的是个人化的操作系统,它真正懂用户,而且每个人的AI手机都能提供千人千面的不同体验。”在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荣耀CEO赵明日又这样说。

近日,赵明日又表示,2016年是荣耀AI手机的元年,在那时荣耀的价值主张和核心思想就是用AI来重构未来的服务。如果2024年才说元年,那厂商的布局一定是落后的。

“AI手机应该分为四个层级(系统层、单机层、应用层、网络层),绝大多数的厂商是在第三、第四层发力,相对浅层,聚焦在第一、第二层,才是在构建面向未来的最底层的能力。”赵明日说。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终局何在?

在盘完手机厂商们的进展之后,“我们离真正的AI手机到底还有多远”的问题便自然浮到嘴边,可要回答这个问题,又并不简单。

首先,对于所谓“真正的AI手机”,我们或许需要抛开“搭载大模型”“拥有生成式AI能力”等定义,从各路发声里拼凑出一个更加终局的答案——

在魅族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的视频中,沈子渝除了宣告公司战略转移,也发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传统智能手机?为什么要有屏幕?现在的交互方式足够方便了吗?多一些语音交互就能称之为AI系统了吗?

在他看来,应该以全新的交互方式为基础,重构手机软件的交互逻辑,重新想象“手机”这一设备的形态。

在今年的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德国电信高通合作,推出了一款完全基于AI的手机,这款手机完全摒弃了当前智能手机基于APP的交互方式,而是完全通过AI聊天来满足用户的各种使用需求。

“多模态和跨模态大型语言模型将很快成为手机设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和简化客户的生活……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的5-10年内,不会再有人使用APP了。”德国电信CEO Tim Hoettges这样表示。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综上所述,手机厂商们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是像智能机取代功能机,触屏取代键盘那样,彻底改变当前手机的交互方式甚至外观形态。而在那张未来的蓝图中,并没有APP们的位置。

再将时间调回现在,投身这波浪潮的,其中大多数仍处于表达自己即将投注AI手机的战略决心阶段,即使有冠以“AI手机”的产品推出,其应用场景也多是“更牛逼的图片处理”“更智能的信息检索”“更精准的文字整理”等熟悉的老名字,并不具有颠覆性的改变。

更不必说,现阶段的手机厂商们也并非全然看好此次的浪潮,仍有相当一部分对“AI手机”的概念定义和未来发展持怀疑态度。

这样来看,我们离真正的AI手机,或许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被装进手机的大模型,迎来新风口

不过虽然AI手机的终局太远,另一条赛道又或将因此迎来转机。

现在,“把大模型装进手机”几乎已经成了AI手机的标配甚至硬性指标,但问题又随之诞生。Vivo副总裁、Vivo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曾透露,目前和大模型进行一次对话的成本为0.012元到0.015元。如果某大模型有两亿用户,这些用户一天要用大模型进行10次对话,那么一年中,光是对话的成本就会达到上百亿元,更遑论运行、维护服务器等成本。

——于是,端侧大模型脱颖而出。

所谓端侧大模型是与云测大模型相对,完全运行在本地,无需联网,在飞行模式下也能使用的模型。虽然模型尺寸也相对较小,但推理速度、首次响应时间(FRT)等指标乃至整体的性能在手机上表现更佳,其端侧运行的特性也使得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有了保障。

事实上,现在已有多家大模型研发厂商注意到了这一机会,不仅是“AI手机元年”的趋势,电脑厂商的“AI PC”,汽车主机厂的“智能座舱”,都对端侧大模型或者云端一体大模型提出了需求。

继ChatGPT带火的大语言模型,Sora带火的多模态大模型之后,端侧大模型,似乎成为了大模型赛道的下一个风口。

而百模大战中盛产的两百多个大模型,在挥洒其旺盛的产能度过了万众瞩目的一年之后,似乎也在观众对大模型开始逐渐疲劳之前,再次找到了一个不甚宽广的落脚之处。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凤凰网-抛弃App、装上大模型,苹果、OPPO、小米混战“AI手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