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vanced-cron-manager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wwwroot/www.help4uu.com/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YouTube实施新规:AI生成或合成视频需标注,防范虚假信息传播 | 科技云

YouTube实施新规:AI生成或合成视频需标注,防范虚假信息传播

近日,YouTube宣布了一项新的政策,要求所有上传和发布的视频,如果包含使用生成式AI或合成技术制作的逼真内容,必须明确标注。这一新规旨在防止AI生成内容可能引发的虚假信息传播,而非限制创作者使用AI技术制作内容。

根据YouTube新规内容,“逼真内容”是指那些观众容易误认为是真实的人、事物或地点的视频内容。如果创作者在视频中使用了真人声音的合成版本来配音,或者发布了“AI换脸”主题的视频,那么就必须在视频上附上相应的标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YouTube新规并不涉及所有类型的AI制作内容。例如,美颜滤镜、背景模糊等特效,以及动画等内容,并不在此次规定的范围内。这反映出YouTube对于AI技术的态度是理性的,既看到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认可了其对于内容创作的积极作用。

具体来说,YouTube要求创作者必须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技术手段让现实中存在的人看似说了某些话或做了某些事,但实际上并未发生;加工有关真实事件或地点的视频片段;生成逼真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场景等。这些情况可能涉及到音频、视频或图片制作或编辑工具的使用,对原始内容进行了完全或部分的加工或制作。

然而,YouTube也明确表示,对于非逼真内容的加工或合成,以及真实内容的轻微修改,创作者无需进行披露。例如,某人骑着独角兽穿越奇幻世界,或者描绘人在太空中漂浮的绿幕场景等,这类现实中不存在的内容就不需要标注。

这项新规的出台,体现了YouTube对于内容真实性和透明度的重视。在AI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生成式AI和合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内容创作领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虚假信息的传播和误导观众的风险。因此,通过要求创作者标注AI生成或合成的逼真内容,YouTube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保护观众的权益。

总的来说,YouTube新规是对于当前内容创作环境的一种积极回应。它既尊重了创作者的创作自由,也考虑到了观众的信息需求和权益保护。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YouTube能够继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创作者和观众创造一个更加健康、透明的内容生态。

文章来源于互联,不代表科技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